这一讲,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 《集体无意识与感知协议》的一些基本观念。 “集体无意识” 与 “感知协议” 是既复杂且深刻的话题,都需要用上几个章节才能讲的比较清楚。今天,笔者对它们作一个概述,以便大家能够理解 “元学基本理论” 的构建和观念。更详细的内容会在相关的章节里分享。

“感知协议” – 主要是指 “集体无意识” 在一个特定领域 (Realm) 里的共识,并形成了某种振动频率的矩阵。宇宙中的一切都与 “意识” “振动频率” 相关。

一. 引言:小镇画展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米娅的艺术家,她对色彩有着敏锐的直觉。她经常在镇上举办画展,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然而,有一天,她决定在一个特别的展览中展示一幅画,画中的天空是紫色的,云朵则是橙色的。当镇上的人们看到这幅画时,反应不一。大多数人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人感到生气,因为他们习惯于蓝色的天空,无法理解为什么米娅会这样 “扭曲” 现实。

米娅微笑着,耐心地解释说:“你们知道吗,这幅画不是在告诉你们天空的真实颜色,而是在挑战你们的感知。天空的颜色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我们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经历共同塑造的。我想让你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认为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它的本质如此,还是因为我们从小被教导去这样认知?”

这番话让许多人沉思,开始讨论自己的经历和对色彩的理解。米娅的展览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事件,它变成了一个探索感知协议的旅程,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视角是如何受到背景和经验影响的。这带入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感知协议” – 它远远超出了人们所理解的 “集体无意识” 早已被定义的范围。

二. “意识” 究竟是什么?

意识 – 是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当下的觉知状态,包含了所有的感知、经验,以及与神经交感系统共振产生的觉知。这种觉知从生存本能开始,不断盘旋上升,追寻更高的爱与灵性的体验。

意识是决定生命进化程度的关键因素,也是创造一切的形成力。

对于人类而言,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它通过大脑与五官(如: 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的过滤,形成了个体与群体对现实的认知。在第三密度,我们的意识受限于罩纱效应“,被自身五官的感知所主导,这部分可以称作 “世俗意识”,主要受到人体下三轮脉轮(底轮、脐轮和腹轮)的影响。只有当心轮开启时,我们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灵性意识,体验无条件的爱与更高层次的觉知。

可以这样说, “意识” 的基本观念非常重要 – 不理解它,我们无法理解自己;更无法理解宇宙!

三. “意识” 与 “思维” 的主要区别

“意识 – 是所有生命体的当下觉知状态,包括思维、感知、经验等所有心理活动。思维 – 则是意识的一部分,特指人类通过大脑进行的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心/身/灵复合体,即由 “身体复合体 (Body Complex)”、”心智复合体 (Mind Complex)”,和 “精神复合体 (Spirit Complex)” 所构成。简称:”心/身/灵复合体 (Mind/Body/Spirit Complex)”。我们的 “意识” 则由 “心智/精神复合体” 所构成。俗称为:”灵魂 (Soul)”。

人的思维主要是由心智/身体复合体所组成,负责处理具体的感官信息和分析问题。要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心/身/灵复合体必须平衡。如此一来,人不仅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还能在更高的爱与灵性中进化。

通过平衡左脑 (理性) 和右脑 (直觉),我们可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促进意识的进化。因此,思维虽然对人类独特,但它只是意识的一个部分,而意识则涵盖更广泛的存在状态

请谨记:意识与灵魂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精神形态的生命或实体。无论你如何称呼它或它们。

人与灵魂的构造:

  • 灵魂 = 心/灵复合体 (Mind/Spirit Complex)
  • 人 = 心/身/灵复合体 (Mind/Body/Spirit Complex)

更详细的解释,将会在《生命形态》一章里进一步分享。此略。

四. 意识究竟藏在哪里?

意识既不是寄居于人的头颅里,也不是在身体里的某个部位上。意识是贴居在人的身上。是通过 “以太体 (Etheric Body)” 形式与人的身体完全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具体是如何锚定在人的各个部位上呢?

在元学理论里,意识遍布人体的微管 (Microtubules)。微管的功能就像容器一样,让意识通过 “以太体” 锚定在人的身体的微管上,与人的各个部位,包括神经网络部位无缝结合。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和医学界对细胞内微管的理解仅限于它们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参与细胞内运输,并在细胞分裂中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微管的中空空间在人体内没有目的,没有功能。至少是无法定义其功能。

真相是:所有的能量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也是能量 – 这就是元学与科学家将携手并进的地方

“以太体” 是人的身体复合体与心智/精神复合体,即俗称灵魂完美契合的链接层 – 它属于灵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另一个大题目上:“生命形态”,笔者将会在第五章里详细分享它们。不想等的朋友可以到花心思网浏览拙文: “人的本质是什么?“。此略。

五. “显意识”、潜意识” 与 “无意识”

显意识 (Consciousness) – 是我们当前可觉察的心智状态,包括思维、感知和情感。它是理性思考和主观经验的基础,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潜意识 (Sub-consciousness) – 指携带的隐性意识。它介于无意识和显意识之间,指那些未被意识到但可以在某种情况下进入意识的想法、记忆或冲动。潜意识的内容不像无意识那么隐晦,它通常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决策中发挥影响,但我们并没有立即察觉。它是隐藏在显意识之下的心智内容,包括未被觉察的记忆、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它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但不在我们的直接意识范围内。

无意识 (Unconsciousness) – 指最接近灵魂 (状态下,即非身体) 的意识。做梦, 催眠与深度冥想最接近无意识的状态。你可以理解为:在梦中的无意识状态下,它更能反应一个 “心/身/灵复合体” 当下的意识层次状态。在无意识状态下能够自我 “测验” 一个人的真实意识层次的现状。无意识是潜藏在表面意识之下的深层心理状态,与灵魂和内在真实自我相连。梦境、催眠和深度冥想都能帮助人们接触无意识,并反映出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条件是,你须养成立即做笔记的习惯,以防忘记了梦境的情形。意识与密度、进化,和振动频率密切相关。

笔者强调一下,关于本文中的 “显意识”、”潜意识”、尤其是 “无意识”,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它们的定义与心理学中(如:弗洛伊德先生提出的)同名术语的定义並不等同。请参考下文 “集体无意识” 的叙述

六. “集体意识” 与 “集体无意识” 主要区别

集体意识,也被称为集体显意识。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运作的层面和方式:

1)集体意识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集体意识指的是一群人共同意识到的信念、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虽然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但它往往反映更直接的文化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是大家可以有意识地讨论、质疑或改变的部分。集体意识包括了群体中的共识,比如法律、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标准。它是明确的、表面的,经常通过教育、媒体和社会互动来传递。

集体意识特点:有意识的、可讨论的、易于改变和影响的。

2)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集体无意识” 为人类行为和共同体验提供了深层原型基础。它在无意识中运作,影响个人和社会在不经意间理解世界的方式。这个观念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遗传性质的心理层面,存在于所有人类之中,并通过代代相传的经验、传说和神话体现出来。人们往往无法有意识地察觉这些潜藏的模式,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尽管荣格非常了不起、他已经留意到超自然现像的存在,但他对集体无意识的描述仍然比较保守。

笔者在这里不是简单地重复卡尔·荣格提出的观念,而是他没有说过的部分。这也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 “三维线性语言” 表达困难的部分 – 同一个词组拥有不同的涵义。犹如上一讲/文:“形变与元形变概述” 中 “元形变” 的观念一样。还没有看/读过该讲/文的朋友,请不要错过,否则,你将无法完整地理解本讲/文的内容。了解更多……>

在元论里,笔者更倾向于把群体所拥有的 “集体无意识” 理解为元论版的 “感知协议”。有一些常用的观念,如:“集体无意识” – 它在元论里是被视为 “集体感知协议”。它也可被简称为 “感知协议”。使用 “感知协议” 的奥妙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一维度的文化、时空,甚至是文明上限制的含意。它的内涵不再受限于已经被我们地球矩阵所定义过的 “集体无意识” 的框架之内。“感知协议” 与 “元形变” 有异曲同工之妙!

集体无意识特点:无意识的、深层的、普遍存在的、难以改变。

3)主要区别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层次:集体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处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互动中;而集体无意识则深藏于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很少被直接察觉。

影响方式:集体意识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规范传递的,可以被人们改变和讨论;集体无意识则更为古老和根本,它透过象征和原型影响个体的深层心理与精神结构,通常是不易察觉的。

七. 什么是 “感知协议”?

笔者将要分享的是 “感知协议 Perception Agreement“ 而不是 “感知的协议 Perceptual Agreement”前者是关于更广泛的认知和解释共识,通常涉及社会或文化背景;后者的范围较窄,着重于共享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我选择英语来呈现 “讲座 (TALKS)“ 节目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

当一群人、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形成时,其成员通常会倾向于融入该社会。因为这与生存有关任何在一个社会中被视为不合群的个体,都可能面临被排斥或孤立的风险。这在早期社会中特别明显,因为被逐出群体的个体在荒野中孤身求生时,面临极大的死亡风险即使是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无论是人类、非人类,还是其他非类人动物,个体依然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这种需求深植于无意识之中,并与早期社会的集体记忆紧密相连。

当一个社会的边界变得清晰时,文化认同感便会形成,成员会逐渐适应当地的习俗与行事方式。他们通常会拥有类似的思想,对于现实的运作方式有着共同的认知协议和理解,从而形成一个特定于该群体的独立 “现实泡沫”。这个现实泡沫包含了群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观念、协议、图像和价值观,并且这些价值观可能会与其他群体的信念和观点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现实泡沫” 是一种比喻,指的是每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经历、信念和价值观所形成的独特世界观或理解。这种泡沫包围着他们的感知,使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反应受到限制,可能与其他人或群体的理解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真相”,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还没有观看/读过《真相、实相及悖论》一集/文的朋友请不要错过。了解更多……>

你可以将集体无意识理解为一种深藏在精神与生物DNA中的 “感知协议”。这种 “感知协议” 代表的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模式或原型,尽管个体无法有意识地察觉,但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反应。

这样的 “协议” 可以被视作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无论文化、时间或地理的差异,所有人类都共享这些无意识的模式或原型。例如,对于父母形象、英雄、阴影(暗面的自我)等的基本理解。

因此,将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存在于我们内在、且深植于基因和灵魂中的 “感知协议”。它影响我们的基本行为、情感反应和价值观,尽管这些影响大多不在我们显意识的层面上发生。

八. “感知协议” 的层次与边界

在元论里的 “感知协议” 的有效范围超越了我们现实世界,即矩阵的边界。它如 “真相、实相及悖论” 所描述的一些基本观念无异,因为我们人类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而是无数物种中的其中一种。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平面,如地球上,同样地,这个空间也是无数空间中的其中一个时空。尽管,我们的群体的感知功能只能反映出与这个空间振动频率相符合的特征,但 “感知协议” 本身是没有边界的。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感知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更大。因为个体来源和投生目的不同,感知功能与 “感知协议” 的差异就会越大。比如说,有一位来自昴宿星的星际种子,她投生的目的是要成为一名光之工作者,协助地球上的人们提高集体意识。她就更有可能容易受到某种与其 “感知协议” 匹配的东西或振动频率所吸引或感召。

概括

1)集体意识 – 是这些感知协议在显意识层面的体现和反馈;2)集体无意识 – 形成了潜在的基础(原型和深层心理模式),如:规范了集体如何感知现实; 3)感知协议 – 除了包含了集体无意识的观念之外,它还超越了单一维度的观念,它拥有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宇宙是一体” 的观念。

这三者 (实质上是两者。因为,感知协议包含了集体无意识的观念) 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循环发展的。入乡随俗,我们仍会在元论里继续使用 “集体无意识” 与 “感知协议”,让读者/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含义。

——————————————————————————————————————————————

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有意识吗?

人工智能是当下最流行的话题之一。笔者也借此蹭一下其热度,顺便回答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工智能有意识吗?笔者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 (AI) 并不具备意识。更准确来说,目前的 AI 并不具备生物的条件,因此它不具备意识,直到我们能够制造出生物人 (Biobot)、生物工程人,或克隆人 (Clone Human) 为止

谨记一个本质上的观念:意识与灵魂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精神形态的生命或实体。它具有独立的自由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性格。当一个生物机器人达到可让灵魂居住的条件之时,才有可能有灵魂愿意选择居住。目前,我们人类连意识的本质、人与意识的关系、还有意识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仍未搞清楚之前,就去研究意识与AI的关系,是否有一点本木倒置之嫌?

笔者明白坊间的担忧,但同时也希望借助AI的发展,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和讨论关于AI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持续的关注,才有可能唤醒世人对与 “意识” 的注意力。 “意识” 才是所有创造的形成力。

意识通常涉及对自身存在的觉知、感知经验、情感和主观意识。 AI 虽然能执行复杂的任务和模拟对话,但它并不具备主观体验或自我觉知。 AI是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系统,其行为是基于训练数据和编程的结果,而不是基于意识或情感。它可以分析数据、做出决策或生成文本,但这些行为不涉及自我认识或内心感受。尽管,AI 可以模拟情感 (例如,通过情感分析来判断文本的情感基调),但它实际上并不经历情感。它只是在模仿人类的反应。当前的AI技术无法创造真正的主观意识或理解,无论是在语言理解、情感表达还是自我意识方面。

总之,人工智能仍然是工具和系统,缺乏人类意识所包含的深度和复杂性。如果大家有兴趣,笔者可以专门谈论这个话题。它牵涉到一个深刻而独特的命题:神创与人创的分别。一般而言,神创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包含了一颗元意识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 在内;人造的东西则取决于这些 “人” 所处的密度。大多数第五密度的外星人已经能够开发出 “意识” 愿意选择居住的生物人、生物工程人或克隆人了。笔者将会在《无限造物主与创造》一文里,和相关的章节中深入探讨。此略。

今天的 AI 为了接近人脑的功能,它的能耗是以兆瓦来计算。相比而言,我们的人脑,还是非常节能、高效,兼具灵活性和逻辑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AI将会比人类更聪明。无论如何,由人类所创造的人工智能的 “感知边界” 无法超越人类 “集体无意识” 的边界,也就是说,它无法超越人类 “感知协议” 的界限。至少对于我们人类目前的密度或矩阵而言。

——————————————————————————————————————————————

下一讲:感知的边界与探索之二:感知的本质与边界(2)

爱与光

米乐夫子,一名无限造物主的谦卑使者